孔子为何重视孝道

阅读量:8     发布时间:2025-07-21

微信图片_20250717154936.jpg

刘余莉教授

2025年3月27日讲于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


“求忠臣于孝子之门”。古人为什么这么说呢?这句话到底有道理吗?
中国有句古话叫:“求忠臣于孝子之门。”这句话强调,一个人如果能够在家庭中对父母尽孝,那么他在社会和国家中也会表现出忠诚和责任。这句话不仅是一个谚语,也反映了中国古人对于家庭伦理和社会责任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。
那么古人为什么这么说呢?这句话到底有道理吗?孔子说:“事亲孝,故忠可移于君。”意思是什么呢?侍奉父母做到了孝顺恭敬,就能够把这种孝敬之心转移去孝忠君主。这是因为一个人能够孝敬父母,他就树立了恩义、情义、道义的处世原则,做事知恩报恩、饮水思源。这样的人就不会做出忘恩负义的事情来;如果一个人不孝敬父母,没有恩义、道义、情义的处世原则,他就会什么原则都没有。取而代之,就会以厉害的原则来为人处事、待人接物。这件事对我有利有好处,我就会全力以赴;当这件事由利变成害的时候,那对不起,我就会做出忘恩负义的事情来。
所以一个人对父母能够孝敬,对领导自然就会忠诚。
在《管仲论相》这个故事中,给我们很深的启发。管仲得了病,躺在病床上。齐桓公来探望他,还向他请教说:“如果一旦你有个不测,请谁来做宰相接替你的位子呢?”管仲他知道齐桓公其实心目中已经有人选了,他还故意问说您看选谁比较合适?
齐桓公说:“开方应该可以了。开方本来是魏国的公子,他来到我们齐国,一住就是十五年,在这十五年之间,再也没有回去见他的父母,即使他父母过世,他都没有回去看一看。你看他爱我超过了爱自己的父母,这个人是不是可以重用了呢?”
管仲说:“人生在世,对我们恩德最大的,莫过于父母的养育之恩了。但是开方这个人他连父母都不爱,他怎么可能爱您呢?为了求得俸禄荣宠,不惜和父母亲都诀别,这个人一定是见利忘义、忘恩负义之人,绝对不可重用。”
管仲过世之后,齐桓公开始还记得他的教诲,远离了这些人。但是远离了他们之后,久而久之,齐桓公就忘了管仲的话。于是,他又把这些人给招了回来,再次重用。结果怎么样?结果被他们害得很惨,自己的尸体腐烂了,虫子都从屋子里爬出来才被发现。
这个故事,并不是为了增长我们的历史见闻,而是让我们反省自己。
一个孝子他最大的特点就是知恩报恩、饮水思源,他不是以利益利害功利之心为人处世、待人接物的。我们彼此是以道义、恩义、情义相交往,这个交情才经得起考验,能够天长地久。而这个道义恩义情义从哪里培养出来呢?就是从孝敬父母培养起来的。
所以古人说:“求忠臣于孝子之门”。这是非常有道理的。

hot.gif转发自:刘余莉微信公众号

上一篇:福田靠心耕

下一篇:没有了!
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