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道的规律是物极必反

阅读量:26     发布时间:2025-08-26

7b5701947e907abce2c20f1f38e1713.jpg

孔子读《易》,至于《损》《益》,喟然而叹。子夏避席曰:“夫子何叹焉?”
“易”是指《周易》。《损》和《益》是《易经》中的卦名,就是损卦和益卦。“喟”是长叹的意思。子夏,就是卜商,孔门十哲之一。孔子以德行、言语、政事、文学四科教导弟子,子游和子夏都以文学见长。“避席”,古人席地而坐,其实就是跪坐。当长者说话的时候,为了表示尊敬,离座而起,称为“避席”。孔子读《周易》,读到损、益两卦的时候,长长地叹了一口气。子夏离开座席,起身问道:“老师为什么叹气呢?”
孔子曰:“夫自损者必有益之;自益者必有决之。吾是以叹也。”“损”是减损、贬损。“益”是增进、增益。“决”,通“缺”,损失。孔子说:“那些自我减损的人必然有所补益,而自我增益的人必然有所缺失,我由此而感叹。”
子夏曰:“然则学者不可以益乎?”子曰:“非道益之谓也,道弥益而身弥损。夫学者损其自多,以虚受之。天道成而必变。凡持满而能久者,未尝有也。故曰:自贤者,则天下之善言不得闻其耳矣。”
子夏问:“难道学习也不可以增益吗?”孔子说:“我并不是说道业不可以增益。道业越增益,自己越是感觉不足。学者须减损自满,虚怀若谷。天道的规律是物极必反,凡是自满而又能长久的,是不曾有过的。自认为贤明的人,耳朵听不进天下有益的言论。”
《易经》被称为“群经之首,大道之源”,所承载的易道十分广大,可以说无所不包。《周易》的功能很多,归根结底是教导人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,从而进德修业,开创幸福人生。
学习《易经》的目的,其实就是顺从天理行事,趋吉避凶。正如孔颖达在《周易正义》中所说:“六十四卦悉为修德防患之事。”换句话说,怎样防患?怎样避开灾祸?都是靠修德。清朝纪晓岚在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·易类》中说:“易之为书,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。”《易经》作为一本书,它的主旨就是用天道自然的规律说明人世间的道理。民国时期的大德印光法师指出:“一部《易经》无非示人趋吉避凶、战兢惕厉、克念修持之道。”
这一点在《群书治要·周易·系辞传》中看得非常明显。《系辞传》的内容彰显了古圣先贤效法天地、崇德广业的美好生活,启发君子希圣希贤。它从“天尊地卑,乾坤定矣”开始,推演天地易简之道,彰明圣贤效法易道,开创盛德大业,再申明“弥纶天地之道”的易体无处不在。古圣先贤践行易道,展现易体之理。一般人对此不甚明了,唯有君子懂得学习,赞叹其稀有难得,所以说“君子之道鲜矣”,进而展示圣人如何践行易道,变化天下为大同景象。“夫易,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”,先师孔子亲自示范君子如何学易修身,“子曰:易有圣人之道四焉”,由此展开。
总而言之,《系辞传》所选的都是为了启发君子效法天地、成圣成贤,并获得吉祥之道,“履信思乎顺,是以自天佑之,吉无不利”。《系辞传》明理,只为君子阐明修身的必要性、重要性以及修身的途径。君子修身的要点就是“顺性命之理”。《周易·说卦传》这样概括:“昔者圣人之作《易》也,将以顺性命之理。是以立天之道,曰阴与阳;立地之道,曰柔与刚;立人之道,曰仁与义。”也就是说,君子修身是从力行仁义做起。这就将《周易》归拢天地之大道指导人道,修养仁义道德的自然之理导归正途,用“仁义”二字来概括。
损卦指导“君子以惩忿窒欲”,提醒自己减少欲望,止息怒气,这就是“息灭贪嗔痴”。益卦指导“君子以见善则迁,有过则改”,这就是“勤修戒定慧”。不能自高自大,自以为是,听不进善言直谏,有过而不知、不改,那样必然导致危险甚至灭亡的境地。

——本文摘自《群书治要·孔子家语讲记》

hot.gif刘余莉 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