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学,除了向老师学习经典,还要从老师的言行举止、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去学习,从老师的为人处世、待人接物去体会老师的存心。
《说苑》记载,公明宣学于曾子,三年都没有读书。有一次,曾子就问:“你既然到我门下求学,为什么三年都没有读书?”公明宣回答说:“我怎么敢不认真学习?我到您门下就是为求学而来。”他是怎么学习的?他说:“我看您平时居家的时候,只要有父母在,对于狗、马都不大声地叫骂,这一点我非常钦佩,但是我没能做到;我看您在接待宾客的时候,恭敬、节俭,没有懈怠的情绪,没有应付的态度,这一点我非常钦佩,但是想做也没有做好;我看您在朝廷办事的时候,对于属下非常严格,对他们的态度也非常庄重,从来不伤害他们,这一点我也很钦佩,但是想做也没有做到。我非常钦佩您这三点,但是想做都没有做到,又怎敢居于夫子门下而不学习?”曾子听了,起身向他道歉:“我比不上公明宣啊,你确实学到了。”公明宣这才是善学。
善学,还要好学、乐学,有持之以恒的态度。《论语》说: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乐之者。”成为“乐之者”,才能体会到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”的喜悦,才有欲罢不能的感受,才能体会到古人所说的“禅悦为食,法喜充满”。有这样的学习态度和精神,还有什么是学不会的?有这样的学习态度和精神,就能融会贯通、运用自如。当然,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,在开始求学的时候,都需要付出锲而不舍的辛苦和努力,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。
《中庸》说:“有弗学,学之弗能弗措也;有弗问,问之弗知弗措也;有弗思,思之弗得弗措也;有弗辨,辨之弗明弗措也;有弗行,行之弗笃弗措也。人一能之,己百之;人十能之,己千之。果能此道矣,虽愚必明,虽柔必强。”
要学通,就要学深入,没有学会就绝对不能放弃。学习的要领就是熟能生巧,一门深入,长时熏修。你已经学透了,家常便饭一样,你就能融会贯通。就像讲课,可以长讲,可以短讲,可以精讲,可以粗讲,可以浅讲,可以深讲,但是,学的时间必须足够长,得到了学习的乐趣,而且所学的东西已经学透了,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。就像卖油翁一样,他可以从铜钱的孔把油灌进去而不沾湿铜钱,大家都惊叹不已。他说:“没有什么奥妙,就是手熟,练多了而已。”也就是古人所说的“拳不离手,曲不离口”。别人学一遍就学会了,我学一百遍,也能学会。别人学十遍学会了,我学一千遍,也能学会。
真正做到这一点,虽然愚钝也能变得明智,虽然柔弱也能变得强大。所以,学习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,要有坚强的意志,不断重复,不断熏修,不断练习,最终都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。
——本文摘自《群书治要·孔子家语讲记》
转发自:刘余莉 公众号
上一篇:天道的规律是物极必反
下一篇:没有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