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,有欹器焉。孔子问于守庙者曰:“此为何器?”对曰:“此盖为宥坐之器。”孔子曰:“吾闻宥坐之器,虚则欹,中则正,满则覆。明君以为诫,故置于坐侧也。”
“欹器”,古代一种倾斜易覆的盛水器。“宥”,通“右”。孔子到鲁桓公之庙参观,看到里边有一种欹器。孔子就问看守宗庙的人:“这是什么器具?”那人回答:“这可能就是叫作宥坐的器物。”孔子说:“我听说过宥坐这种器具,当它里面是空的时候就会倾斜,当装水适中的时候就端直,当装满水的时候就倾覆。贤明的君主以此来警诫自己,把它放置在座位的右边,所以叫宥坐。”
顾谓弟子曰:“试注水焉。”水实之,中则正,满则覆。夫子喟然叹曰:“呜呼!夫物恶有满而不覆者哉?”
“恶”,相当于何、安、怎么。孔子回头对学生们说:“试着往里面装水看一看。”弟子把水灌进欹器,水达到容器一半时就端直,装满后就倾覆。夫子感叹道:“唉,哪有事物盈满而不倾覆的?”
子路进曰:“敢问持满有道乎?”子曰:“聪明睿智,守之以愚;功被天下,守之以让;勇力振世,守之以怯;富有四海,守之以谦。此所谓损之又损之道也。”
“损”,减损。子路上前问道:“请问夫子,想要保持盈满却不倾倒,有什么办法吗?”夫子说:“聪明睿智,要用愚笨的态度来持守;功盖天下,要用推让的态度来持守;勇力震撼当世,要用胆怯的态度来持守;拥有四海的土地财富,要用谦逊的态度来持守。这就是所谓减损又减损的办法。”也就是谦退再谦退、低了再低的办法。
老子说:“功成名遂身退,天之道也。”功成名就,要懂得退位。批注讲:“言人所为,功成事立,名迹称遂。”名声显扬起来,“不退身避位,则遇于害”,不懂得急流勇退,往往遭人陷害。因为名和利是人之所必争,会让人生嫉妒心,可能还会毁谤、陷害,所以要懂得退。
“此乃天之常道,譬如:日中则移,月满则亏,物盛则衰,乐极则哀也”,这都是大自然给人的启示。欢喜是好,但是欢喜太过分,乐极会生悲。有多少欢喜,往往也伴随着多少苦痛。明白这个道理,心就平,就不再追求刺激的生活、过分的欢乐。弘一大师在他所编辑的《格言别录》中讲:“物忌全胜,事忌全美,人忌全盛。步步占先者,必有人以挤之。事事争胜者,必有人以挫之。”这些都是教导人时时保持谦虚谨慎的处世之道。
中国人有很多观人的方法,一个人有没有德行,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看他是否谦虚。如果一个人功成名就,不能自谦而尊人,反而傲慢无礼、自视甚高、目中无人、目空一切,他的事业往往会很快败落。《孝经》讲:“在上不骄,高而不危;制节谨度,满而不溢。高而不危,所以长守贵也。满而不溢,所以长守富也。”身处高位而不骄慢,虽然富裕,但还是遵守法度、谨慎行事,不骄奢淫逸。这才是长守富贵之道。
——本文摘自《群书治要·孔子家语讲记》
转发自:刘余莉 微信公众号
下一篇:没有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