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祷祠祭祀,供给鬼神,非礼不诚不庄。《周礼注》:求福 日祷。”什么是“祠”?“得求曰祠。”人们经常说祷求,也就是为了求得一件事,称为祷。而“祠”,是所求得后的酬谢之礼,也就是还愿。吴澄说:“祷祠者,因事之祭;祭祀者,常事之祭。
祷祠”是因为国家有某一件特定的大事,而“祭祀”是每年定时祭祀天地、神明、祖先,二者有区别。简单地说,“祷”就是有所求的祭祀,“祠”就是酬谢神恩的祭祀,“祭祀”就是一般意义上的祭祀的泛称。这句话是说,祈祷求福,酬谢神明,祭祀天地神明,供养祖先,没有礼就不能体现出诚敬庄严。
古人祭祀天地神明以及祖先的礼,表达的是一种知恩报恩、返本报始,比如,人每一日的生活所需,衣食住行,都来自天地自然,祭天地就代表要对天地自然保持敬畏之心、感恩之心,对自然万物也不能过分索取、使用。“神”是什么意思?古人说,人死为鬼,“正者”,对国家、对民族有贡献的人就成为神,比如,抵御外侮的人,像现在有抗日英雄纪念碑、纪念馆等。所以,“神”就是民族英雄、国家英雄,他有功德、有贡献、有品德,值得祭祀。祭祀的地方称为“庙”,比如关公庙、岳王庙,像现在的纪念馆、纪念堂、纪念碑。这都表达出一种感恩心,是一种纪念的方式。祭祖更是如此,没有祖先就没有后人,孝体现了人们和祖先一体的关系。这都是引导人们知恩报恩、饮水思源。祭祀没有礼也不能体现出诚敬庄严。比如,《礼记·祭义》对祭祀之前、之中、之后应该怎样做,都有明确的要求。在祭祀前,要进行斋戒、沐浴,对内要调摄内心,使内心清净,把心从外物上收回来,对外要隔绝一切交际娱乐、房事等活动;斋戒之时,把心思集中于思念死者生前的起居住所、音容笑貌、饮食习惯、志趣爱好等。所以,在祭祀前就要专心斋戒三天,这样才能使先人活现在心中。古人看一个人斋戒时的恭敬程度,就知道他对亲人的思念程度。
祭祀当天,进入宗庙,仿佛会从牌位上看到亲人;在牌位前礼拜,行步周旋,敬奉贡品;走出门来,心中肃然,亲人的音容笑貌好像就在眼前;出门后侧耳倾听,仿佛能够听到亲人深深的叹息声。所以,说到先王对亲人的孝敬之情,是亲人的面容不曾离开过眼前,亲人的声音不曾离开过耳边,亲人的心志爱好不曾离开过心间。也就是说,在祭祀的时候,所思、所想、所听、所看都是先人,还要感念祖先的德行、风范。这样又怎会有丝毫不恭敬?所以,君子是父母在世时恭敬地赡养,父母去世后虔诚地祭祀。
在祭祀的过程中,除了行礼仪之外,最重要的是宣讲祖先的德行,念念不忘祖先对国家、民族、家族的贡献,祭祀才能显示出诚敬之心、思慕之心。如果没有礼,祭祀的场合就不会庄严肃穆,不会让人提起恭敬心。所以,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以礼治国,被誉为“礼义之邦”。礼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,渗透到每一个人的一生。
相反,如果没有礼的教育,社会是什么样子?像孟子所说:“饱食、煖衣、逸居而无教,则近于禽兽。”“猩猩能言,不离禽兽”,猩猩虽然能够说话,但它不离禽兽之身;“鹦鹉能言,不离飞鸟”,鹦鹉能够学舌但它只不过是飞禽而已。“今人而无礼,虽能言,不亦禽兽之心乎?”现在的人不讲求礼,不也变成能讲话的衣冠禽兽吗?这也是提醒人们要重视以礼治国。
——摘自《群书治要·礼记》讲记
转发自:刘余莉 公众号
上一篇:真正的「爱」是什么?
下一篇:没有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