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余莉教授
2025年3月29日讲于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
一个人对身边的人有精诚之心,这个影响自自然然地就会波及到远方。
早在2,000多年之前,中国就曾经出现过三种不同层次的管理。
在春秋时期,郑国的宰相子产在治理郑国的时候,把法律监督机制设计得非常的合理严密,老百姓想欺骗他都做不到,他达到的是“不能欺”的境界。战国时期,魏国的西门豹在担任邺县的地方官,他把法律设计得十分严苛,只要老百姓一犯法就给以严惩。那么他达到的是“不敢欺”的境界。但是孔子的弟子子践在去治理单父这个地方的时候,他把仁义忠恕的理念运到管理之中,而且起到了“君亲师”的责任,他所达到的就是“不忍欺”的境界,那就是老百姓不忍心欺骗他们的长官。
子践有一个同学叫巫马期,他很想了解子践治理单父到底有多好,于是,他就趁着夜色到单父去微服私访。看到一个人在夜色下捕鱼,但是很奇怪,这个人捕上了很多鱼,看了一看,又放回到河里去了。他很好奇,就上前去问说:“我看您捕鱼,为什么捕上了很多鱼,看了一看又放回到河里了呢?”这个人怎么回答呢?他说:“我们的长官子践告诉我们,不要去捕杀那些还在生长中的小鱼,而我刚才所捕上来的恰恰是生长中的小鱼,所以我又把它们给放回去了。”
巫马期听了非常感慨,他回到孔子那里说:“子践治理单父能够做到即使无人监管,也就像严刑峻法就在身边。不知道他是怎么样达到这种效果的。”孔子说:“我听子践说:‘一个人对身边的人有精诚之心,这个影响自自然然地就会波及到远方。’我想他就是把这种方法运到管理之中了。”
我们看,这个捕鱼的人可能并没有见过他们的长官子践,但是子践那种爱民如子、视民如伤的心能够为他们所体会、所了解,所以他们信任子践,他所制定的每一个制度、颁布的每一个政策,都是有利于整个老百姓的长远利益,所以老百姓也愿意去配合、去执行。
所以孔老夫子说“信”这个字特别重要,“民无信不立”,如果人民不信任政府,这个国家就很难治理好了。所以要治理好国家,首先要取信于民,就要像父母关爱儿女一样去关爱民众,像老师一样去教导百姓做人的道理,让他明了自己在人伦关系中的责任和本分。
就像在《春秋左氏传》中,在总结一个国家兴衰成败的规律时,说道:“国之兴也,视民如伤,是其福也;其亡也,以民为土芥,是其祸也。”一个国家之所以能够兴盛,就是因为它把人民视为自己的伤病加以体恤、加以关爱,这是一个国家的福祉所在;而一个国家之所以灭亡,就是把人民视为泥土和小草一样的低贱、不值钱,可以随意践踏。这是一个国家之所以产生灾祸,甚至被灭亡的原因所在。
转发自:刘余莉微信公众号
上一篇:孔子眼中的孝子是怎样的
下一篇:世间祸福,相为倚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