子路为蒲宰,为水备,修沟渎。以民之烦苦也,人与一箪食,一壶浆。孔子止之。“备”,《唐韵》解释:“先具以待用也。”防备水患的设施。“渎”,是沟的意思。“箪”,小筐。孔子的弟子子路在蒲地做县宰,修堤防患,兴修沟渠。看到老百姓辛苦劳累,就发给每人一箪饭食,加一壶浆饮。孔子阻止了他的这种做法。
子路曰:“由也以民多匮饿者,是以与之箪食壶浆,而夫子使止之,是夫子止由之行仁也。”“匮”,乏,也有竭的意思。子路说:“我是看到老百姓大多因粮食匮乏而饥饿,才发给他们一箪食物和一壶浆饮,夫子您却派人来阻止我,您这是在阻止我施行仁爱!”
孔子曰:“尔以民为饿,何不白于君,发仓廪以给之,而私以尔食馈之?是汝明君之无惠也。速已则可,不已,则尔之见罪必矣。”“白”,下级向上级禀告。“仓廪”,储藏米谷的地方。谷藏曰仓,米藏曰廪。孔子说:“你既然知道民众饥饿,为什么不向国君禀报,发放国库的粮食补给他们,却私自把自己的粮食馈送给他们?你这是在表明国君对百姓没有恩惠。立即停止还可以;如果不停止,一定会被治罪的。”
作为臣子,所作所为一定要考虑对君主可能产生的影响,不能因为自己的行为而使民众对君主产生错误或不好的看法。道理很简单,君主是一国之君,负责发号施令。如果君主有威严,受臣民爱戴、尊敬,就会一呼百应,属下也有执行力,他发布的政令能顺畅执行。反之,如果君主没有威望,不受人尊敬、爱戴,他发布的政令不能顺畅执行,办事没有效率,国家甚至会陷入混乱。所以,作为臣子,既然选择在朝廷为官,就必须维护君主的威望。
当然,如果觉得君主做得不如法,可以劝谏。古代忠臣有一个重要的特点,就是犯颜直谏。如果劝谏了三次,君主都坚持不改,就可以离他而去,因为已经尽到了臣子的职责。如果觉得这个君主根本就不行,不值得辅佐,可以选择隐居,不出来做官。既选择出来做官,奉事君主,又说君主不好,就会影响君主的威望,导致政治混乱。对政权的稳定、政治的清明、政府办事效率的提高,没有起到正面的、积极的作用,反而起到负面的、消极的作用。而且,有智慧的人也会产生疑问:既然你觉得他不好,为什么还要奉事他?有可能是像郑板桥那样为了有益民众,难得糊涂,忍辱负重,但是这样的人少之又少;更多的是为了一己之私,有智慧的人是不会亲近这样的人的。
在这个故事中,子路的行为是出于对百姓的仁爱,看到百姓匮乏劳苦,想给百姓馈赠一些食物。但是这样做,就会显得国君不关心百姓疾苦,结果可能就是百姓感恩子路,但是对国君产生怨憎。国君如果知道这件事,轻则怪罪子路的行为显得自己对民众疾苦不闻不问,不能对百姓施加恩惠,影响自己在民众中的形象,重则怀疑他收买人心,有谋逆之嫌。
由此可知,即使想做好事,也要讲求方式方法,也要符合礼法的规定,要考虑流弊和影响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如此,不能仅仅凭着一腔热情或者单方面的善良愿望去办事,要特别注意国家的法律、政策、规章和制度,考虑方方面面的想法和感受。特别是要换位思考,尤其要站在政府部门的角度来考虑问题。放下个人的利害得失、名闻利养,才能把事情办得如理如法,避免好心办坏事的现象。
——本文摘自《群书治要·孔子家语讲记》
转发自:刘余莉 微信公众号
下一篇:没有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