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有五仪,是哪五种?

阅读量:5     发布时间:2025-08-06


微信图片_20250729152205.jpg

哀公问于孔子曰:“寡人欲论鲁国之士,与之为治,敢问如何取之?”鲁哀公向孔子请教:“我想辨识选拔鲁国的贤能之士,用他们来治理国家。请问如何选用?”如何选拔人才非常重要。
孔子曰:“人有五仪:有庸人,有士人,有君子,有贤,有圣。审此五者,则治道毕矣。”孔子回答说:“人可以分为五个等级:庸人、士人、君子、贤人和圣人。能审慎地辨别这五等人,治国之道就具备了。”
“所谓庸人者,心不存慎终之规,口不吐训格之言,不择贤以托其身,不力行以自定。见小暗大而不知所务,从物如流而不知所执,此则庸人也。”“训格”的“格”是法的意思,也就是规范、典范。“托”是托付、寄托。“暗”是不明。“务”是专力。
所谓庸人,就是心中没有慎重行事、善始善终的规范;口里也说不出可以奉为行为准则的教诲之言;不选择贤者以为人生的寄托;也不力行圣贤教诲以安定自己;小事聪明而大事糊涂,不知道该追求什么;凡事随波逐流而没有主见,不知道该执守什么。
世上的庸人很多,每天张家长李家短,甚至损人利己。他们对于怎么谨慎地落实圣贤教诲,怎么提升自己的德行,或者说回归自性明德,都没有时间去理会。
“所谓士人者,心有所定,计有所守。虽不能尽道术之本,必有率也;虽不能备百善之美,必有处也。是故智不务多,务审其所知;言不务多,务审其所谓;行不务多,务审其所由。智既知之,言既得之,行既由之,则若性命形骸之不可易也。富贵不足以益,贫贱不足以损,此则士人也。”“率”,遵循。“处”,定。“骸”,《释文》解释:“手足首身也”。
所谓士人,心中有坚定的目标信念,谋划有执守的原则。虽不能彻底洞悉道德、技艺的根本,但是一定有所遵循;虽不能完全具备所有的美善,但一定有其操守。所以,智慧不求多,对自己所学的是否合乎道一定要有所辨别;言辞不求多,一定要知道自己说的是什么,能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;行为不求多,一定要知道自己为什么这样做。智慧能判断所学正确,言谈能得其要旨,行为能遵循事理,就像人的性命、身体一样不可改变,这就是心有所主,不会随意地改变自己的志向。富贵不足以使他骄慢,贫贱也不会让他忧戚,这就是士人。
从这里可以看到,成为士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士人的目标、志向非常明确,而且坚持不懈、持之以恒,还能做到宠辱不惊,这都是比较高的要求了。
“所谓君子者,言必忠信而心不怨,仁义在身而色不伐,思虑通明而辞不专。笃行信道,自强不息,油然若将可越而终不可及者,此君子也。”“伐”,自我夸耀。“专”,擅自,专断。
所谓君子,言语必定忠实守信,内心没有抱怨;身行仁义而没有自我夸耀的神色;考虑问题通达明智而言辞不专断。笃行自己所信守的道义,自强不息,从容不迫,好像人将超越他,但最终达不到他的境界,这就是君子。“油然”是不进之貌,就好像他的所作所为也没有特别努力、特别精进,是自然而然的。就好像你能超越他,但终究还是赶不上。“所谓贤者,德不逾闲,行中规绳,言足法于天下而不伤于身,道足化于百姓而不伤于本。富则天下无宛财,施则天下不病贫。此贤者也。”“逾闲”,逾越法度。“行中规绳”,“中”,合;“规”,法度;“绳”,戒。“宛财”,积聚的财物。
所谓贤人,德行不逾越法度,行为中规中矩,言语可以让天下人效法,而不会招来灾祸,道德足以教化百姓,而不会伤害自身。他若富裕,天下就可以不积聚私财;他若施惠,天下就没有贫苦之人。这样的人就是贤人。
他的言语足以让天下人效法,而不会招来灾祸,因为他的言语都符合道德,他的德行和名声相匹配,不会出现德不配位的现象。如果他富裕了,他不会“积财伤道”,他会惠施百姓,而不是把钱财积聚在自己家中,“朱门酒肉臭,路有冻死骨”的现象就不会发生。
“所谓圣者,德合天地,变通无方,穷万事之终始,协庶品之自然,敷其大道而遂成情性。明并日月,化行若神。下民不知其德,睹者不识其邻。此圣者也。”“庶品”是众物、万物。“敷”是布、散。“识”是认识、识别。“邻”有境界、界域的意思。
所谓圣人,他的品德符合天地之道,变通自如;能穷尽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,协调万物,使之自然和谐;把大道传布天下,从而成就其道德品性。他的明德智慧与日月同辉,教化遍行若神,民众不知道他的德行,见到他的人也看不出他的境界。这样的人就是圣人。
圣者的德行合于天地,就像《周易》所说的,圣人与“天地合其德”。他不是像贤者那样中规中矩地做事,而是会随着时节因缘的变化,变通无碍,不会执着。就像“法无定法”,会随缘而变。就像孟子评价孔子,说他是“圣之时者也”,“可以仕则仕,可以止则止,可以久则久,可以速则速”,穷通万事万物终始循环往复的规律。中国人不说“始终”,而说“终始”,说明这个结束并不是真的结束了,而是又一个开始。
明白万事万物循环往复的规律,能使万物自然协调,能把大道传布天下,使天下人自然地改变情性,就如春风化雨,润物无声,自然地就改变情性了,而后成就其道德品性。圣人的光明和日月同辉,他的教化影响广泛迅速,就像神明一般。百姓不知道他的德行,即使见到他,也不知道他的高深,不知道他到底达到了怎样的境界,甚至觉得他和常人没什么两样。
可见,圣人不是故意表现得与众不同,更不会让人感到稀奇古怪。圣人看起来和常人无异,常人做什么,他也做什么,但他的存心是不同的。他能与社会大众和光同尘,他的德行教化影响却非常广泛,这样的人是圣人。
君主能区别由低到高五种境界的人,就知道如何重用君子、贤人、圣人,把国家治理好,建立不世之功。所以,首先要知道如何分辨不同等级的人才。

——本文摘自《群书治要·孔子家语讲记》

hot.gif转发自:刘余莉 微信公众号

分享到: